白银制服服装定做店-白银制服服装定做
少数民族所穿戴的服饰
2、蒙古族
[服饰特色]
首饰、长袍、腰带和靴子是蒙古族服饰的4个主要部分,妇女头上的装饰多月玛瑙、珍珠、金银制成。蒙古族男子穿长袍和围腰,妇女衣袖上绣有花边图案,上衣高领,似与族相似。妇女喜欢穿三件长短不一的衣服,第一件为贴身衣,袖长至腕,第二件外衣,袖长至肘,第三件无领对襟坎肩,钉有直排闪光钮扣,格外醒目。
3、回族
回族服饰与汉族基本相同,所不同者主要体现在头饰上,回族男子多戴白色或黑色、棕色的无沿小圆帽。妇女多戴盖头,特别是在西北地区:少女及新婚妇戴绿色的,中年妇女戴黑、青色的、老年妇女戴白色的。 回族男子在节日或遇有红白喜事时,喜戴白色小帽,妇女则戴披搭式巾帕,巾帕前端遮至下巴,后面披垂于肩头。
4、藏族
[服饰特色]
藏族服饰无论男女至今保留完整。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服饰。特点是长袖、宽腰、大襟。妇女冬穿长袖长袍,夏着无袖长袍,内穿各种颜色与花纹的衬衣,腰前系一块彩色花纹的围裙。藏族同胞特别喜爱“哈达”,把它看作是最珍贵的礼物。“哈达”是雪白的织品,一般宽约二、三十厘米、长约一至两米,用纱或丝绸织成,每有喜庆之事,或远客来临,或拜会尊长、或远行送别,都要献哈达以示敬意。
5、维吾尔族
[服饰特色]
花帽,是维吾尔族服饰的组成部分,也是维吾尔族美的标志之一。早在唐代,西域男性多戴卷檐尖顶毡帽,款似当今的“四片瓦”。到了明代,因受阿拉伯和中亚文化的影响,维吾尔族男子削发戴小罩刺绣花帽。清代初期,维吾尔族花帽在用料和款式方面,有了新的发展。冬用皮,夏用绫,前插禽羽。女帽皆用金银线绣花点缀与装饰,喀什干的四楞花帽脱颖而出几乎成了维吾尔族花帽的主流而延续至今。经过各地维吾尔族人民的不断创新,花帽做工愈益精细,品种更为繁多。但主要有“奇依曼”和“巴旦姆”两种,统称“尕巴”(四楞小花帽)。
6、苗族
假若盛装的苗族姑娘汇聚在一起,那一定会变成一个美丽的银色世界。喜戴银饰是苗族姑娘的天性,她们挽发髻于头顶,戴上高约2 0 公分左右,制做精美的银花冠,花冠前方插有6 根高低不齐的银翘翅,上面大都打制着二龙戏珠图案。有的地区,银冠上除插银片外,还插高约1 公尺的银牛角,角尖系彩飘,更显的高贵富丽。银冠下沿,圈挂银花带,下垂一排小银花坠,脖子上戴的银项圈有好几层,多以银片打制花和小银环连套而成。前胸戴银锁和银压领,胸前、背后戴的是银披风,下垂许多小银铃。耳环、手镯都是银制品。只有两只衣袖才呈现出以火红色为主基调的刺绣,但袖口还镶嵌着一圈较宽的银饰。苗家姑娘盛装的服饰常常有数公斤重,有的是几代人积累继承下来的。素有“花衣银装赛天仙”的美称。苗家银饰的工艺,华丽考究、巧夺天工,充分显示了苗族人民的智慧和才能。 苗家姑娘的裙子叫百褶裙,但实际上一条裙子上的褶有5 0 0 多个,而且层数很多,有的多达三、四十层。这些裙子从纺织布到漂染缝制,一直到最后绘图绣花,都是姑娘们自己独立完成,再加上亲手刺绣的花腰带,花胸兜,真是异彩纷呈,美不胜收。
7、彝族
撒尼是彝族的一个支系。撒尼妇女的花包头,象传说中的阿诗玛一样,至今,仍是姑娘服饰重要组成部分。花包头多为心灵手巧的姑娘亲手制成,长约3 米,宽约0 . 1 7 米,一条黑布作底,上面绣有数条彩色图纹,花色图纹的优劣,标志着姑娘的智慧和才能,也是青年择偶的一个标准。因此,花包头的制作十分精致美丽。每逢喜庆、外出,姑娘们都要穿上崭新的民族服饰。花功夫缠包头,要经过七、八道手续才能完成,被当地群众看作是自由、幸福的象征。 彝族不同支系服饰各异,花枝招展的女性打扮不胜枚举,相对而言,男子的传统服饰特色已经不多。不过,凉山地区彝族男子还保留着古代遗风。他们在头顶前脑门蓄一绺长发,象征男性的尊严,神圣不可侵犯,彝族俗称“天菩萨”。川、滇大小凉山彝族男子喜爱用青布或蓝布包裹头部,并在前额处扎出一长锥形结,以表示英勇威武的气概,习称“英雄结”。另外身上斜挎用细牛筋编织而成的佩带(古时用于挂系战刀)称之为“英雄带”。大小凉山山势险峻,气候寒冷,当地彝族群众故用毛毯护身,俗称,“擦尔瓦”。擦尔瓦是用羊毛织成的披衫,有白、灰、青等色,上部用羊毛绳缩口,下部缀有长达0.33米左右的旒须。制作一条擦尔瓦,往往要用几个月时间,彝族人的擦尔瓦一年到头不离身,白天御风寒,夜晚当被盖,堪称凉山彝家服饰象征。
9、布依族
男女多喜欢穿蓝、青、黑、白等色布服装。青壮年男子多包头巾,穿对襟短衣(或大襟长衫)和长裤。老年人大多穿对襟短衣或长衫。妇女的服饰各地不一,有的穿蓝黑色百褶长裙,有的喜欢在衣服上绣花,有的喜欢用白毛巾包头,戴银质手镯、耳环、项圈等首饰。 布依族姑娘从小就有制作蜡染的灵气,她们所穿的服装大都是亲手缝制,合身得体,古朴典雅。
11、满族
[服饰特色] 本世纪3 0 年代,满族男女都穿直统式的宽襟大袖长袍。女性旗袍下摆至(左骨右干)(小腿),有绣花卉纹饰。男性旗袍下摆及踝,无纹饰。4 0 年代后,受国内外新式服饰新潮的冲击,满族男性旗袍已废弃,女性旗袍由宽袖变窄袖,直筒变紧身贴腰,臀部略大,下摆回收,长及踝。逐渐形成今日各色各样讲究色彩装饰和人体线条美的旗袍样式。
13、瑶族
瑶族过去因其居住和服饰等方面的特点不同,曾有“过山瑶”、“红头瑶”、“大板瑶”、“平头瑶”、“蓝靛瑶”、“沙瑶”、“白头瑶”等自称和他称。在风俗习惯方面一直保持本民族传统特点,尤其在男女衣着上更为明显。瑶族妇女善于刺绣,在衣襟、袖口、裤脚镶边处都绣有精美的图案花纹。发结细辫绕于头顶,围以五色细珠,衣襟的颈部至胸前绣有花彩纹饰。男子则喜欢蓄发盘髻,并以红布或青布包头,穿无领对襟长袖衣,衣外斜挎白布“坎肩”,下着大裤脚长裤。 瑶族男女长到十五、六岁要换掉花帽改包头帕,标志着身体已经发育成熟了。
14、白族
白族男女都崇尚白色,以白色为尊贵。大理地区的男子多穿白色对襟衣,外套黑领褂,或数件皮质、绸缎领褂,俗称“三滴水”,腰系皮带或绣花兜肚,下着蓝色或黑色长裤。在云南洱源县西山区,每个成年后的白族男子都身挎一个小巧玲珑的绣花荷包,荷包上绣着“双雀登枝”、“鸳鸯戏水” 等字样。绣荷包是爱情的象征,它是白族姑娘聪明智慧的结晶。 女子服饰则各地不一,大理地区多穿白上衣,红坎肩,或浅色蓝上衣,外套黑丝绒领褂,腰系绣花短围腰,下着蓝色宽裤,足穿绣花“百节鞋”。未婚妇女梳独辫子盘于头顶,并以鲜艳的红头绳绕在白色的头巾上,红白相衬,相得益彰。腰系绣花短围腰,更显得色彩鲜明,美观大方。已婚妇女改为挽髻。洱海东岸妇女则梳“凤点头”的发式,用丝网罩住,或绾以簪子,均用绣花巾或黑布包头。白族妇女有佩带耳环、手镯的习俗。居住在大理洱源县的白族妇女喜欢的一种头饰叫“登机”,它是姑娘心灵手巧的标志。
16、哈尼族
[服饰特色]
叶车是哈尼族的一个支系。叶车妇女头戴白尖帽,上身穿靛青色对开式短袖土布衣,无领无扣,由宽宽的五色腰带扎腰。布衣是一件一件地套着穿,少则七八件,多达十余件,里长外短可以看出衣服的件数。叶车人认为,衣服件数越多,服装越美,越能显示出家庭的富裕。她们下身穿黑色短裤,裤脚口打上适当的褶纹,褶纹数与上衣数大致相等。大腿以下全部裸露着。逢年过节,姑娘们手上还带银手镯,胸前挂银链,腰的两侧佩挂银片和银泡泡,走起路来铃铃作响,颇有风韵。
18、傣族
[服饰特色]
傣族妇女的穿着打扮,是全世界最美丽的,它就像孔雀开屏一样,五彩缤纷,美不胜收,令人叹为观止。只要了解情况的人,都觉得这话一点也不算夸张。傣族妇女一般都长得身材苗条,面目清纯娇美,看上去婷婷玉立,仪态万方,因此素有“金孔雀”的美称。她们不仅长得美,而且还善于打扮,用独具特色的服饰把自己装扮得一个个如花似玉。傣族妇女一般喜欢穿窄袖短衣和统裙,把她们那修长苗条的身材充分展示出来。上面穿一件白色或绯色内衣,外面是紧身短上衣,园领窄袖,有大襟,也有对襟,有水红、淡黄、浅绿、雪白、天蓝等多种色彩。现在多是用乔其纱、丝绸、的确良等料子缝制。窄袖短衫紧紧地套着胳膊,几乎没有一点空隙,有不少人还喜欢用肉色衣料缝制,若不仔细看,还看不出袖管,前后衣襟刚好齐腰,紧紧裹住身子,再用一根银腰带系着短袖衫和统裙口,下着长至脚踝的统裙,腰身纤巧细小,下摆宽大。傣族妇女的这种装束,充分展示了女性的胸、腰、臀“三围”之美,加上所采用的布料经柔,色彩鲜艳明快,无论走路或做事,都给人一种婀娜多姿、潇洒飘逸的感觉。 傣族男子一般都穿无领对襟或大襟小袖衫,下穿长管裤,用白布、青布或绯布包头,有的戴呢礼帽,显得潇洒大方。 傣族无论男女,出门总喜欢在肩上挎一个用织绵做成的挎包(筒帕)。挎包色调鲜艳,风格淳朴,具有浓厚的生活色彩和民族特色。图案有珍禽异兽,树木花卉或几何图形,形象逼真,栩栩如生。每一种图案都含有具体的内容,如:红、绿色是为了纪念祖先;孔雀图案表示吉祥如意;大象图案象征着五谷丰登,生活美好;充分表现了傣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19、黎族
[服饰特色]
黎族所生产的棉织工艺品驰名中外。尤其是“双面绣”最为出色,多作为上衣的装饰,如衣侧花,后背花等。黎族服饰图案的取材,多采用平日喜闻乐见的人物纹、动物纹,植物纹以及几何纹等。但不同地区有所侧重。这些图案的造型稚拙夸张,构思大胆巧妙,运用直线、平行线、方形、三角形等构成整齐的富有装饰风格的花纹图案。在色彩上,一般采用红、黄、白等几种,配色和谐,绚丽华美。黎族妇女的头巾,上衣,筒裙往往嵌入了金银箔,云母片、明片或羽毛,也有缀以贝壳、穿珠、铜钱、铜铃或流苏等,更产生了有声有色的特殊效果。
20、僳僳族
[服饰特色]
僳僳族男女老幼都喜欢穿民族服装。各地服饰大同小异。根据服饰的颜色分为黑僳僳、白僳僳、花僳僳。聚居在怒江一带的白、黑僳僳族妇女,普遍穿右衽上衣,麻布长裙;已婚妇女戴大铜环,长可垂肩,头上以珊瑚、料珠为饰。年轻的姑娘喜欢用缀有小白贝的红线系辫;有些妇女还喜欢在胸前佩一串玛瑙、海贝或银币,并在海贝上刻有简单的横竖纹或小圆孔。一些贵重的胸饰可值一二头黄牛。永胜、腾冲一带的“花僳僳”,服饰较为艳丽美观,妇女均喜欢在上衣及长裙上镶绣许多花边,头缠花布头巾,耳坠大铜环或银环,裙长及地,行走时长裙摇曳摆动,显得婀娜富丽。 各地僳僳族男女服饰都是麻布长衫或短衫,裤长及膝,膝下套“吊筒”。有的以青布包头,有的喜畜发辫于大脑后。一些富裕家的男子,左耳戴一串大红珊瑚,以示在社会上享有荣誉和尊严。
21、佤族
[服饰特色]
佤族妇女装饰别具特色,喜戴大耳筒,宽手镯、细藤圈,标志着佤族人粗犷、豪放的坚强性格。 相对来说,男子服饰除包黑色包头上没有什么特别。但喜欢纹身,其中多数在胸脯刺牛头,手腕刺鸟,腿上刺山林图案。外出,常挎花布袋,佩戴长刀或火枪,给人以雄壮威武之感。 而妇女们的装束特点分明与众不同。最突出的是头戴宽约3 公分左右的银箍,留长发;身着靛青色无领大襟右衽及横条花筒裙。腰系红布宽腰带和数十根细藤圈。耳挂垂肩圆形大耳环,颈戴银质大项圈,细项链。上了年纪的人,喜欢戴长约五公分伞状大耳筒,筒顶还刻有各种花纹。有的妇女在耳筒内插上香花香草,有的放上人民币,出门赶集,随用随取,很是便利。 在佤族聚居区西盟,无论家庭贫富妇女们都有一副宽手镯,长年套在手腕上。手镯宽约五公分,多用白银制成。上面刻有精致的各种图案花纹,美观闪亮,是佤族妇女喜爱的装饰品。
22、畲族
[服饰特色]
畲族妇女服装,各地略有差别,其共同特点是上衣多刺绣。尤其是福建福鼎和霞浦的女上装,在衣领、大襟、服斗甚至袖口上都有各色刺绣花纹图案和花鸟龙凤图案。畲族妇女最主要的装束,那就是“凤凰装”。红头绳扎的长辫高盘于头顶,象征着凤头;衣裳、围裙(合手巾)上用大红、桃红、杏黄及金银丝线镶绣出五彩缤纷的花边图案,象征着凤凰的颈项、腰身和羽毛;扎在腰后飘荡不定的金色腰带头,象征着凤尾;佩于全身的叮当作响的银饰,象征着凤鸣。已婚妇女一般头戴“凤冠”。它是在精制的细竹管外包上红布帕,悬一条30多厘米长、3厘米宽的红绫做成的。冠上有一块圆银牌,下垂3个小银牌于前额,称为“龙髻”,表示是“三公主”戴的凤冠。
23、高山族
[服饰特色]
过去在高山族各支系中普遍存在着身体毁饰的习俗,如拔毛、凿齿、穿耳、束腹、纹身等。4 0 年代中期以后,这些习俗逐渐趋于衰退,但其残余影响还在。 拔毛,指的是拔除体毛,有的支系是男性拔除,有的是女性拔除,有的是男女皆拔。男性用竹片夹子拔,女性以细麻线绞拔,有的甚至以火炭燎烧,并不觉得痛苦。 凿齿,是在十二岁至十六岁时,拔掉左右两个门牙或两个犬齿。有的直接用小铁棒抵在牙上用石头敲掉欲拔之牙。有些无拔牙缺齿习俗的支系,愿将牙齿染成黑色,以黑齿为美。 穿耳,尤以排湾人与阿美人的男子最为突出。他们耳垂穿孔较大,一般用铅盘,贝壳和竹管做耳饰,并将琉璃珠用丝线连在雕有花纹的竹管一端,结扎在脑后的头发上,来防止摆动掉落。 束腹,是一些支系男子的特殊习俗。束腹带是用厚竹片弯成的,两端钻孔,穿麻绳以勒紧,勒扣在后腰。从十二三岁起直到五六十岁停止,昼夜都紧束在腰腹,以使胸部和腿部肌肉发达健康。 纹身,各支系具体情况不同,有的男纹女不纹,有的女纹男不纹。有的以纹身为美饰,有的以纹身为勇武的象征。受原始宗教的影响,认为纹身可以得到祖先灵魂的保佑,去灾免祸。除纹身外,还有纹面的。无论以什么方式毁饰身体,其共同的目的都是为了美观、勇武、联姻、纪功、尊贵。
24、拉祜族
[服饰特色]
拉祜族最喜爱黑色,以黑为美。衣尚黑色是拉祜族服饰的一个特点。 至今,拉祜族仍然非常喜爱穿传统服饰。拉祜西支系妇女喜欢裹0 . 3 米多长的黑色头巾。最末一端长长地垂及腰际。有地方妇女还有用黑布裹腿的习惯。黑色衣服上缀以色彩斑斓的图案,显得格外庄重富丽。拉祜西妇女穿窄袖短衫饰以彩色布条;或穿裙子,间隔出红、黑、白三色。她们出门时,总是肩挎背包,既装物品,也显示自己纺织技艺。 澜沧县拉祜族男子戴的帽子,用六至八片正三角形蓝黑布拼制而成,下边镶一条较宽的蓝布边,顶端缀有一撮约1 5 公分长的彩穗垂下。有的不戴帽子,则用黑布长巾裹头。妇女穿花边衣服,也用黑布包头。 现在,青年小伙子多在对襟短衣外面配上一件黑面白里的褂子,姑娘们则在衣衫下衬上一件白汗衫,下摆露在筒裙上面。他们认为,白色与黑色相配,象喜鹊一样漂亮。
25、水族
[服饰特色]
水族男装在2 0 世纪4 0 年代起就与周围汉装无大差别,倒是妇女服饰至今仍保留有鲜明的民族特征。水族女服多以水家布缝制,无领大襟半长衫或长衫。长衫过膝,一般不绣花边。而节日和婚嫁盛装与平时截然不同。婚礼服上装的肩部一圈及袖口,裤子膝弯处皆镶有刺绣花带,包头巾上也有色彩缤纷的图案。头戴银冠,颈戴银项圈,腕戴银手镯,胸佩银雅领,耳垂银耳环,脚穿绣花鞋。新娘子往往被打扮的花枝招展,风采翩翩。此外妇女刺绣的背带更有艺术性。说是“带”,实际上是一块刺绣华丽的“T ”形“帘子”,上端两边有带,“帘子”的大小可包住幼儿。它是将白色马尾缠绕上白丝线,再加上其它彩色丝线,先把各种图案分别刺绣好,最后将绣好的图案拼镶到背带布料上做成的。背带美观实用,是母亲对出嫁女儿最好的礼物。
26、东乡族
27、纳西族
[服饰特色]
本世纪中叶,丽江受汉族的影响较深,男子服饰与汉族的基本相同,穿长袍马褂或对襟短衫,下着长裤。妇女服装,除个别地方仍保持穿裙的习俗外,已改穿长裤]
,但整个服饰。仍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丽江妇女上宽腰大绣的大褂,前幅及膝,后幅及胫,外加坎肩,下穿长裤,系百褶围腰,穿船形绣花鞋。衣服多为蓝、白、黑三色,在领、袖、襟等处绣有花边,朴素大方。已婚妇女在头顶梳发髻,戴圆形的纱帽,未婚女子则将发辫盘在脑后,戴布头巾或黑绒小嵋。 纳西族妇女服饰中最具特点的是身后的七星羊皮披肩,披肩上并排钉着七个直经为二寸左右的绣花圆布圈,每圈中有一对垂穗。这一装束的来源有多种不同的说法。较为通常的说法是代表七颗星星,寓意为“披星戴月”,据说圆布圈上用丝线所绣的是精美的星图,垂穗表示星星的光芒。传说上古一位叫英古的勤劳能干、聪明美丽的纳西姑娘与旱魔王搏斗,奋战九日,累倒身亡,白沙三多神为了表彰英古姑娘的勇敢行为,把雪精龙制服旱魔吞下的七个冷太阳捏成七个圆星星,镶在英古的顶阳衫上,以后纳西姑娘模仿英古,将七星图案钉在披肩上,象征披星戴月,勤劳勇敢。还有一种说法认为纳西族自古将青蛙视为智慧之神,能解人危难,因此那些圆形图案代表青蛙的眼睛,是一种青蛙图腾崇拜的历史遗痕。
28、景颇族
[服饰特色]
景颇族男子喜欢穿白色或黑色对襟园领上衣,包头布上缀有花边图案和彩色小绒珠,外出时常佩带腰刀和筒帕。妇女穿黑色对襟,下着黑、红色织成的统裙,腿上带裹腿。盛装时的妇女上衣前后及肩上都缀有许多银泡泡、银片,颈上挂七个银项圈或一串银链子或银铃,耳朵上戴比手指还长的银耳筒,手上戴一对或两对粗大刻花的银手镯。妇女戴银手饰越多表示越能干,越富有。有的妇女还爱好用藤蔑编成藤圈,涂有红漆、黑漆,围在腰部,并认为藤圈越多越美。
29、柯尔克孜族
34、布朗族
[服饰特色]
布朗族穿着简朴,男女皆喜欢穿青色和黑色衣服,妇女的衣裙与傣族相似,上穿紧身短衣,头顶挽髻,用头巾缠头,喜欢戴大耳环、银手镯等装饰。姑娘爱戴野花或自编的彩花,将双颊染红。男子一般穿黑色或青色宽大长裤和对襟无领上衣缠头巾。成年男子喜爱纹身。
35、撒拉族
撒拉族男子喜留胡子,头戴黑色或白色圆帽,身穿白汗褡,青夹袄;妇女头戴盖头,喜佩耳环、手镯等金银首饰。
36、毛南族
[服饰特色]
毛南族妇女多穿青色或蓝色右襟上衣,配上银饰手镯,蓝白相衬。男子则穿唐装或琵琶上衣。
39、阿昌族
阿昌族的服饰简洁、朴素、美观。男子多穿蓝色、白色或黑色的对襟上衣、黑色长裤,裤脚短而宽。小伙子喜缠白色包头,婚后则改换黑色包头。有些中老年人还喜欢戴毡帽。青壮年打包头时总要留出约4 0 厘米长的穗头垂于脑后。如外出赶集或参加节日聚会时,喜欢斜背一个“筒帕”(挎包)和一把阿昌刀。 妇女的服饰有年龄和婚否之别。未婚少女平时多着各色大襟或对襟上衣、黑色长裤,外系围腰,头戴黑色包头。梁河地区的妇女一般穿红色或蓝色对襟上衣和筒裙,小腿裹绑腿,用黑布裹包头,高达约0.3公尺,包头顶端左侧还垂挂四五个五彩小绣球,颇具特色。每逢外出,妇女们都精心打扮一番。她们取出珍藏的各种首饰,戴上大耳环、雕刻精致的大手镯、银项圈,还在胸前的四颗银钮扣上和腰间系挂上一条条长长的银链……走起路来银光闪闪,风采耀眼。 阿昌族青年男女都喜欢在包头上插一朵朵鲜花。这朵朵鲜花,不仅美观,而且他们还视之为品性正真,心灵纯洁。
40、普米族
[服饰特色] 按古老的习俗,普米族儿童只能穿长袍大褂,1 3 岁以后才改穿衣裤、衣裙式短装;成年男女无论衣式如何,均外着羊皮坎肩或披肩,系腰带;妇女还以发辫粗大为美,喜欢用牦牛毛和黑丝线编入发辫之中,盘于头顶;宁蒗地区的普米族妇女多穿束腰、多褶的长裙,在裙子的中间,通常都横绣一道红色彩线。她们说这是祖先迁移的路线,人了以后需沿这条路去寻找自己的归宿,否则就回不了老家。
41、塔吉克族
塔吉克族男子大都在白色衬衣外穿一件青色或蓝色无领对襟长大衣,腰系一根腰带,右侧挂一把小刀。脚蹬野公羊皮长筒靴。头戴黑羊羔皮作里,黑平绒作面的圆形卷边高统帽。身跨骏马,往来奔驰于草原、雪山间和白云下,显得十分威武、潇洒。塔吉克妇女的装束鲜艳夺目,更具魅力。她们大多喜欢穿镶有花边的红色或花色连衣裙,外套黑绒背心,下穿长裤,脚蹬红色软底长统靴。为抵御高原上的大风与寒冷,头上总戴一顶圆筒形绣花棉帽。帽的后部较长,可遮住双耳和后颈。青年妇女的帽子上镶有很多饰物,尤其是帽的前沿缀有一排色彩华丽、熠熠闪光的珠子和银链,配以耳环、各种宝石项链和称为“阿勒卡”的圆形银胸饰,显得娇美、艳丽,楚楚动人。当她们外出时,帽子外要披一条数米长的红、黄或白色大头巾。
42、怒族
怒族男女均喜欢穿用麻布织的衣服,成年男子喜欢在腰间佩挂砍刀,肩背及兽皮箭包。福贡一带怒族已婚妇女喜欢在衣裙加上许多花边,在头部和胸部佩带珊瑚、玛瑙、贝壳,珠料等装饰品,耳带铜环,贡山的怒族则只佩胸饰。
44、俄罗斯族
俄罗斯族人的服饰丰富多彩,男的穿制服、马裤、皮靴或皮鞋,女的穿连衣裙(俗名布拉祺)。中年人多穿汉族服装或西服。年轻人则爱随社会的潮流,喜欢穿时装。
46、德昂族
德昂族的服饰,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男子多穿蓝、黑色大襟上衣和宽而短的裤子,裹黑、白布头巾,巾的两端饰以彩色绒球。妇女多穿藏青色或黑色的对襟短上衣和长裙,用黑布包头,上衣襟边镶两道红布条,用四五对大方块银牌为钮扣,长裙上织有彩色的横条纹。青年人不论男女均喜欢佩戴银项圈、耳筒、耳坠等首饰。 在德昂族的服饰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妇女身上的腰箍。按德昂人的习惯,姑娘成年后,都要在腰部佩戴上数个、甚至数十个腰箍。腰箍大多用藤蔑编成,也有的前半部分是藤蔑,后半部分是螺旋形的银丝。藤圈宽窄粗细不一,多漆成红、黑、绿等色。有的上面还刻有各种花纹图案或包上银皮、铝皮。这一独特的习俗是唐代德昂族先民——茫人部落以“藤篾缠腰”为饰习俗的延续。德昂族认为,姑娘身上佩戴的“腰箍”越多,做得越精致,越说明她聪明能干、心灵手巧。因此,成年妇女都佩带腰箍并以多为荣。 此外,在德昂族的饰品中,五彩斑斓的绒球也颇具特点。男子包头巾的两端、胸前,妇女衣服的下摆、项圈上,男女青年的耳坠上和筒帕的四周都装饰有彩色的绒球。这些绒球如同朵朵鲜花开放在他们的胸前和项颈间,鲜艳夺目,别具一格。 过去,德昂族还有漆齿纹身之俗。一般在手臂,大小腿和胸部刺以虎、鹿、马、花草等动植物图案或傣文经咒。
47、保安族
如今的保安人的服饰与当地的回族、东乡族无根本差异。男子平时戴白色号帽,身穿白色衬衣,黑色坎肩,蓝或灰色裤子;走亲访友或外出时,多穿中山服或军便服。未婚女子多穿鲜艳的各色上衣,头戴细薄柔软透亮的绿绸盖头;已婚**以及中年妇女平时多戴白色卫生帽,外出时则戴黑色盖头;老年妇女多着深色服饰,戴白盖头。
50、塔塔尔族
在服饰方面,塔塔尔族男子喜欢穿绣花白衬衣,外加黑色齐腰短背心或黑色对襟长衫,裤子也是黑色的。小帽有黑、白两色绣花。女子以戴镶有珠子的小花帽为美,喜欢穿白、黄或紫红色连衫带绉边的长裙,以耳环、手镯和宝珠项链为装饰。
如今,身披精美的独龙毯已成为独龙人民特有的传统服饰。一般男女上身用一幅独龙毯斜披并从腋下拉向前胸,前后的布片任其自然垂落。下身穿麻布短裤。左肩一角用草绳或竹针拴结,右肩右臂穿衬衣或完全袒露。腰间佩带弩弓、箭包和砍刀,浑身焕发出一种粗犷的野性。独龙男女均喜爱装饰品,尤其是青年女子常常披挂的五颜六色,串珠、胸链、耳环,甚至铜钱和银币常挂在颈上和耳下。同时妇女出门要身背精致的篾箩。既美观又实用,为独龙女子装饰自己的组成部分。
52、鄂伦春族
在长期的游猎生活中,鄂伦春人独具匠心,创造了极富民族特色的狍皮服饰文化。狍皮不仅经久耐磨,而且防寒性能极好。不同季节的狍皮,可以制作各种不同的衣着。如秋冬两季的狍皮毛长而密,皮厚结实,防寒力强,适宜做冬装。夏季的狍皮毛质稀疏短小,适宜做春夏季的衣装。 鄂伦春族的服装以袍式为主,主要有皮袍、皮袄、皮裤、皮套裤、皮靴、皮袜、皮手套、皮坎肩、狍头皮帽等,最具特色的是狍头皮帽。 这种帽子用完整的狍子头皮制做而成。其方法是:将狍子头皮剥下、熟好,把眼圈的两个窟窿镶上黑皮子,再把两个耳朵割掉,用狍皮做两只假耳朵缝上,狍角照旧保留即可。这种帽子不仅保暖御寒,而且还是狩猎的极好伪装。据说如果不换上两只假耳朵,猎人在远处就会误认为是真狍子而出现误伤。
什么是服饰礼仪?
我们曾经说过:服饰在一个人的个人形象里居于重要地位。伟大的英国作家莎士比亚曾经说:“一个人的穿着打扮,就是他的教养、品位、地位的最真实的写照。”在日常工作和交往中,尤其是在正规的场合,穿着打扮的问题正在越来越引起现代人的重视。从这个意义上,服饰礼仪是人人皆须认真去考虑、去面对的问题。但是,我们有相当数量的同志在穿着打扮方面,基本上还是处于无师自通的状态。所以有鉴于此,我们有必要专门来谈谈服饰礼仪。我是个男人,我得先说说男人的问题,我想跟我们在场的观众和电视机前的观众出这样一个问题:您认为一个男人打领带的时候最重要的礼仪问题是什么?
我们曾经有一句话:女人的时装永远少一件。女同志总觉得自己的衣服不够穿,时装总是少一件。但是同样的道理,男人的领带也永远少一条。其实在比较重要的场合,男人打领带是非常重要的一种礼貌。比如我们穿西装,一般情况下男同志穿的西装、套装主要是蓝色的纯毛套装,这是一般意义上的上班装。上班装你没有必要天天换,你换衬衫、换领带。比如一个男同志一个星期上五天班,他要足够聪明的话,他的领带每天换一条,他给别人的感觉就像是天天换衣服。
打领带有些什么问题比较重要呢?第一,与之配套的服装有讲究。金教授有一句很俗的话,穿套装的时候不打领带是不行的,像我现在穿的是套装,那一定要打领带。穿套装要没有领带,这西装就没味道。倒过来说,不穿套装的时候,大可不必去打领带。我们一般同志会犯几个常识性错误,比如我们经常见到同志穿短袖衬衫打领带。我想告诉你,如果你穿的是短袖衬衫不是制服的话,大可不必去打领带。短袖衬衫属于休闲装,严格意义上讲,它跟裤头儿差不多,它跟背心儿差不多,你穿裤头儿穿背心儿会打领带吗?所以在行家眼里你穿着短袖衬衫打领带的话,你会给别人煞有介事之感。我有时候参加一些商务活动,我也挺有点不爽,比如一个签字仪式,它在国际社会普遍受到重视,国外的客人来了,不管天气多热他们都是西服革履的,就我们这儿个别同志怕热,给你穿件短袖衬衫再打一条领带,这其实是不伦不类的感觉。
你要打领带,它还有很多讲究。比如领带的色彩有讲究,领带的面料有讲究,领带的款式有讲究。如果不穿制服,最好不要打“一拉得”领带,就是带拉锁那种,穿制服的人用它配套,是为了省事。正式场合,假如你穿身高档的西装,你把这一拉得领带一打,你的档次就下来了。因为那玩意档次不高,它是配套装制服的。其实看一个男同志会不会打领带,有两个细节很重要。第一个很重要的细节,你得注意领带的打法,前两年流行一种打法,叫“男人的酒窝”。什么叫“男人的酒窝”?其实就是在领结下面压出一个槽来,你说是个坑也行,你说是个沟也行,“男人的酒窝”。大家看电视,看新闻联播,你注意一下欧美的时尚人士,常常是这种情形。那天一个同志跟我讲:“老金,我看你这“男人的酒窝”看了半天没发现哪儿好看。”我说:“我跟你说实话,其一,它是时尚。其二,它等于变相告诉你,我打了一条高档领带。”因为只有真丝领带它柔软度好,压的这个槽这个坑才能坚持下去。你拿个尼龙领带压个槽,一会儿它就回去了,它无法支撑,当然这些知识你得略知一二,你要是不略知一二就麻烦了。
那天一个同志过来跟我聊天,说:“金教授你比较忙吧?”
我说:“我最近是比较忙。”
他说:“你看你忙的,领带都没有打好。我来帮你。”
没想到他过来就把我领带上的这个酒窝给我灭了。
他认为我是没有打好。
此外,你看一个男同志会不会打领带还有第二个很重要的细节,就是他有没有使用领带夹。时尚的人士一般是不用领带夹的。我们有些同志有个误区,因为没有人教他。他误认为打领带一定要用领带夹,其实大可不必。穿西装的时候只有两种人才用领带夹:第一种人是谁呢?穿制服的人。工商、税务、警察、军人、空中先生,你注意了吗?他们领带夹都是统一制作的,有标志,国徽、警徽、军徽、航空公司的标志,它是配套的,属于CIS,即企业形象可识别系统。他那个领带夹一夹,咱们就知道他们是干什么的。第二种人是谁呢?大人物——***,大老板,他们应酬比较多,我现在陪着外商在一块儿吃饭,说实话,没有外商在场的时候我喝汤我怎么喝都行,我拿起碗来倒着喝都行,但有外商在场的时候,大庭广众之下不是得注意举止吗?我得拿一只调羹舀着喝,你想想,我拿调羹舀着喝的时候我这儿是不是要夹领带夹?否则领带乱窜,我这儿喝汤呢,我没把领带夹住,一弯腰,你说谁先喝汤?领带。因此,领带夹是大人物用,穿制服的人用,一般人没必要用。我想通过这个简单的例子讲服饰礼仪的一个重要特点,即规范性。
服饰服饰,顾名思义即可分作两块:服和饰,下面我拣要点来进行讲解。首先,我来讲讲服的礼仪。我们曾经说过,服装有三个功能:第一个功能,重在实用。第二个功能,表示地位和身份。第三个功能,表示审美。就是你的品位,你的艺术造诣。一般而论,服的礼仪有四个要点:
第一个要点,符合身份。说俗了,男人要像男人,女人要像女人,孩子要像孩子,阿婆要像阿婆。我们经常见到这样的同志,其衣着老的不像老的,小的不像小的,有点画蛇添足。
假定我是一位60岁的老人,男同志,那我的穿着打扮就得注意,我不能穿一身童装,我穿一身童装简直就是蜡笔小新,它不合适。同样的道理,作为女同志,如果你60多岁了还把自己打扮得像一名超龄小甜甜一样,也不太合适。所以你的着装一定要注意符合身份,比如我这儿说个最老土的例子,裙子一般都是女人穿的,当然也有例外,苏格兰、英格兰地区,男人穿裙子,查尔斯王子就穿过裙子,但是我们一般大陆来讲,男人是不可能穿裙子的,除非有一些商场服务生他是特殊情况,招揽客人,否则的话如果金教授我现在穿一条裙子上街去了,别人该怀疑这是男人吗?不正常。着装一定要注意符合身份。我们一般强调男女之别,长幼之别,职业之别,身份之别,这四个别,国际交流中还要加上一个民族之别。一定要有所区别。
第二个要点,扬长避短。穿着打扮,在一般情况下要注意的一个点就是扬长避短。我们每个人的身材都有优点,都有缺点,有的人胖,有的人瘦,有的人黑,有的人白,那你是不是要注意扬长避短的问题。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我穿西装,一般情况下,工作场合我一般会穿蓝色的或者灰色的,它是经典的上班装。平常我要强调一些自己个性的话,我喜欢穿咖啡色西装。说实话哪天你要在社交场合见到我,你会注:意到,我一般穿咖啡色西装,大家有没有看那个凤凰卫视节目,凤凰卫视节目里面有一位著名主持人,很多人都知道他,窦文涛,一个帅哥,你注意到他的习惯吗?他过去喜欢穿一个马甲,最近则改穿花衬衫了,锵锵三人行,连续两三年我记得他不断地换马甲,换花衬衫,那实际上是他的风格。但是你一定要注意,风格是风格,你得扬长避短,比如我曾经讲过,如果我脖子比较短,我就不穿高领衫,我穿U领或者V领的服装,露出一段胸部,冒充脖子。我穿一个高领衫,我没有脖子了。我腿长得比较粗短,我尽量不穿超短裙,否则别人一看,那也叫腿?穿着打扮这一点其实是非常重要的,要扬长避短。
第三个要点,区分场合。在穿着打扮方面,实际上我们会遇到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就是一个人他面对的场合多种多样。我们很多老百姓都有一个小小的缺点,就是着装不分场合。比如有的同志在上班的场合穿得非常不正规,你有没有见过这样的人,在机关也好,在公司也好,穿得非常随便,比如拖鞋式凉鞋,露脚趾凉鞋,露脐装,超短裙,跨栏背心都穿进来了。显得很是有点不务正业的感觉。工作场合你就是要穿套装制服,表示郑重其事,统一划一,严肃严谨。倒过来说,我们还有的同志犯另外一个错误,不该讲究的时候却又讲究了,逛八达岭去了,游颐和园去了,西服革履,套装套裙,有意思吗?没有意思!你穿高跟鞋爬八达岭长城,你上得去下不来。它有难度啊。着装一定要区分场合。从服饰礼仪的角度来讲,着装实际上存在下述三大场合。
其一,办公场合。办公场合指的是我们上班的时间,它的基本要求是四个字:庄重保守。在办公场合随便穿是不行的,办公场合要求你庄重保守,要穿什么?穿套装,穿套裙,穿制服。没有套装、套裙和制服,则要穿长袖衬衫、长裤、长裙,这样才显得你郑重其事。倒过来说,办公场合穿时装、穿休闲装非常不合适,这个一定要讲究。
其二,社交场合。社交场合指的是工作之余的交往应酬的时间,就是下了班之后跟朋友跟熟人在一块交际应酬的时间,比如宴会、舞会、音乐会、聚会、串门,都是典型的社交应酬。自己一个人吃饭那叫吃饭,和朋友在一块儿吃饭那叫宴请,宴请实际上就是交往应酬。社交场合着装的基本要求是什么呢?四个字:时尚个性。如果说工作场合不能时髦不讲个性的话,社交场合就是要时髦个性,要穿什么衣服?穿时装,穿礼服,穿具有民族特色的服装。说实话,西方男人穿的礼服——燕尾服不太适合我这种身材,燕尾服它是倒梯形的造型,适合肩膀比较宽大的人,中国人的身材一般是H型,不像他们,他们的肩比较宽广。所以我参加社交场合,比较喜欢穿我们自己的中式服装,中山装,唐装,甚至穿对襟的袄之类的,它比较合适。
社交场合的服装通常都讲究个性,我给大家讲两个笑话:
我有一名外国的学生,20世纪90年代中期要毕业前,到我家来看我,跟我聊天。聊着聊着突然就跟我说:“金教授,毕业之际想跟你要件礼物,作为纪念。”
我带过不少留学生,没听过一个人张嘴问我要过东西,我很吃惊。我咬牙切齿想了想,就跟他说:“承蒙你抬举看得起我,你金教授家房子不小,可是里面值钱的东西没几个,你要看得上,我也就不客气了,除了老婆孩子,看上什么你就拿什么。但限拿一件,不能多拿。”
你猜他看上什么了?当时我在部队大院住,他到我家来我也不跟他见外,熟人嘛。我穿的是军裤,老头衫,天热,他看上我这个军裤了,他说我想要这个。我挺高兴,我说:“那就给你,给你弄一奈新的,再送你一件军褂要吗?现役军人那种衣服咱不敢要,以前那种老式军装,淘汰的那种我有,你要吗?”
他说:“要。”
我说:“腰带呢?”
他都要,都拿走了。第二天他们的同学跟我举报,说他穿着我送的那一身行头跑天安门拍照去了。他觉得那样子很酷,他其实追求的就是有个性。
我跟外国朋友打交道时,我喜欢送民族服装给对方做礼物。送一身扎染的服装,送一件真丝的衬衫,都很有特色。
我有一位朋友在外地的一个地方当县长,那天来一位外商,跟他们那儿一个企业家谈生意,非要见见县长,国家扶植民营企业,县长听说企业提这个要求也就去了。本来县长在工地,农田基本建设工地,穿得比较随便,夹克衫。结果临时去了,上了车才突然想起来,来不及换西装了。时间有限,外商要赶飞机。县长就盯上那司机了,看上了那司机穿的卡中山装。他就问对方:“你身高多少?”
司机说:“1米74。”
“腰围多少?”
“二尺五。”
“行,咱俩一样,把车停一边,咱俩换了。”
他在车上就把司机的卡中山装给穿身上去了,车内比较狭窄,扣子就没系好。大概就是第一个扣系第二个眼儿去了,还有口袋盖一个在里面一个在外面。就是反正有点别扭。
他到达后,跟那个外国客人谈了一个多小时,这个扣子始终系错一眼儿,而且一个口袋盖在里面另一个在外面,但无人察觉。
走的时候老外就跟他说:“哎呀!领导啊,感谢你:第一,说明你这个领导支持这个企业。第二,还学会了怎么穿中山装了。”
这位领导此时才发现自己的问题。对方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这个是我们自己的服装,中式服装、民族服装,我要怎么穿就怎么穿,它的个性与特色我们才明白。
我们很多中国人为什么穿西装、穿套裙看着不太顺,他不会穿。你穿自己的服装其实最拿得准了,你有数,你有经验,所以社交场合穿礼服、时装、民族特色的服装是最佳的选择。当然社交场合最不该穿的衣服就是制服了。
其三,休闲场合。什么是休闲呢?休闲的场合指的是工作之余个人活动的时间。它指的大概是这几个情况:第一,在家睡觉。第二,健身运动。第三,观光游览。第四,逛街购物。这样一些场合我们把它叫作休闲的场合。这个场合穿着打扮的基本要求是什么呢?四个字:舒适自然。用我的话来讲,只要没有违反法律,只要没有违背伦理道德,只要没有影响安定团结,自己完全可以随便穿。这是最不该讲究穿着打扮的地万,穿裤衩、背心、牛仔、夹克、拖鞋、凉鞋、光大脚丫子,都可以随你便。可是,我们经常还有同志出洋相。我有一次到美国去开会,一位美国友人就跟我讲,说:“在我们这儿见到穿西装、打领带的人都是你们大陆来的。”把我气坏了,当然这种人是个别人,可是你到国际交往中你被别人看到,影响形象。所以着装要区别场合!公务场合,讲究庄重保守。社交场合,讲究时尚个性。休闲场合,则讲究舒适自然。
第四个要点,遵守常规。有关着装的约定俗成的规矩你一定要自觉遵守。下面分别跟大家讲讲穿西装和穿套裙的规则。我已经讲了一次,但是要点一定要讲,穿西装有些规则你是要注意的,譬如,西装上衣下面这两个口袋,有经验的人知道,这两个口袋里是不能放东西的,聪明的人西装买来之后那个口袋的线都不要拆开,不拆开谁能放东西。我们有的老兄,一看就比较老土,这边一盒香烟,那边一串钥匙,跟开杂货铺似的,影响西装整体造型。
穿西装最重要的游戏规则,我们把它叫做三个三。为什么叫三个三?有三个问题需要注意,每个问题里都有个三字,所以叫三个三。哪三个三?
第一个“三”,三色原则。我们曾经说了一次了,讲究的男人都知道,穿西装的时候,全身的颜色是不能多于三种的,包括上衣、下衣、衬衫、领带、鞋子、袜子在内,全身颜色应该在三种之内,此即三色原则。
第二个“三”,三一定律。什么叫三一定律?重要场合你穿西装、套装外出的时候。鞋子、腰带、公文包应为同一颜色,而且首选黑色。说实话,这个男女有别,男人其实在服装方面可选择的余地比较小,不像女同志,漂亮衣服全是你们的,我们有什么选的?也就是西装、夹克、牛仔,一个扣,两个扣,三个扣,没扣,黑的灰的蓝的,所以男人强调的是细节。大家知道,认为男女会穿一般讲什么?女人穿流行,男人穿品牌。前者追求时尚,后者则关注。它讲一个档次。
第三个“三”,三个错误。我们也曾经说过一次了,穿西装时有三种错误是不能犯的。第一个错误,袖子上的商标没拆。买了西装之后,商标是一定要拆掉的,说明西装被启用了,如果商标不拆,有画蛇添足之感。第二个错误,就是非常重要的场合,尤其是国际交往中,穿夹克,穿衬衫,打领带。这个不太合适。穿夹克、穿短袖衫打领带自己人内部活动可以,对外交流不够正式。第三个错误,袜子出现问题。重要场合,白色的袜子和尼龙丝袜都是不和西装搭配的。所以这个一定要讲究,这是西装的规则。
我们再来谈谈职业场合着装的禁忌。职业场合,男人也好,女人也好,只要在上班,着装有六大禁忌。
第一个禁忌,过分杂乱。乱穿。比如我们见到有同志穿了一身很高档的套装和套裙,一看就是职业装,你总觉得她不够味。为什么呢?风凰头、扫帚脚。比如男同志穿西装脚上却穿双布鞋。
那天我问一个老兄,我说:“你怎么穿西装穿双布鞋啊?”
他告诉我:“舒服。”
我说:“你穿着舒服,我们看着不舒服啊。”
也有个别女同志这样,穿很高档的套裙,光脚丫子穿双露脚趾的凉鞋,很不合适。重要场合你要注意,穿套装、套裙时要穿制式皮鞋。制式皮鞋,男的是指系带的黑皮鞋,女的指的是黑色的高跟、半高跟的船形皮鞋,跟制服配套的。这是非常重要的游戏规则。过分杂乱不可以。
第二个禁忌,过分鲜艳。制服也好,套装也好,需要遵守三色原则,什么是三色原则?我们刚才讲了,全身颜色不多于三种,男女的制服、套装都要遵守这个规则。不能过分鲜艳,图案也要注意,重要场合套装制服尽量是没有图案,或者规范的几何图案,比如我这个领带,条纹的,我还可以打什么领带?格子的、点的,但是不能过分花哨,我不可能在这上面印上三个字:我爱你。我爱你,你爱我吗?有的同志上面什么阿猫、阿狗、熊猫盼盼,米老鼠、唐老鸭,一看就是不够稳重,这个不可以。
第三个禁忌,过分暴露。一般我们在重要场合着装讲这样几个不露:第一,不暴露胸部,第二不暴露肩部,说白了,就是不穿无袖装,你穿一个无袖装,当然男同志一般没机会穿无袖装,穿无袖装的主要是女同志。时装、社交装、休闲装可以穿无袖装,工作装不能穿无袖装,因为无袖装会暴露腋毛,搞不好还露出一圈内衣,显得不够正式。不暴露胸部、不暴露肩部、不暴露腰部、不暴露背部、不暴露脚趾、不暴露脚跟,此所谓正式场合六不露。
第四个禁忌,过分透视。重要场合注意,内衣不能让别人透过外衣看到,什么颜色的,什么款式的,是长的还是短的,有没有图案,这都是非常不礼貌的。
第五个禁忌,过分短小。
第六个禁忌,过分紧身。
职场着装六不准,即过分杂乱,过分鲜艳,过分暴露,过分透视,过分短小,过分紧身。它是职场着装最基本的规范。以上,就是我们讲的关于服的札仪。
下面再跟各位简单讲讲饰的礼仪。饰物,在比较重要的场合,男同志也好,女同志也好,身上的装饰是比较重要的。我们所用的装饰其实是两种,第一种,是实用型的。比如男同志的手表、钢笔、打火机。我们私下有句话,把它叫男人三件宝,是实用性质。其实现在某种意义上很多男同志女同志拿这个手机,它有实用性质,也有装饰性质。有的时候很贵的手机可以当小镜子用,可以拿出来显摆显摆。大部分的饰物有实用性质的,像我们曾经讲过,重要场合,男人看表,女人看包。这个男人的表、女人的包它都是有实用性质的,但是更多的饰物它是装饰性质的,它没有什么实用性质。第二种,就是装饰型的。比如女同志的耳环,它有什么实用性质?胸针它有什么实用性质?耳环的实用性质是让耳朵听得更清楚?它不是助听器,脚链戴一串它有什么实用性质?减肥?不可能!所以它实际上是一个装饰性质。
下面我简单讲一讲饰物佩戴和饰物使用时需要注意的基本礼仪。大体上,我们要讲以下四点:
第一点,最重要的一点,以少为佳。你在工作中也好,下了班在生活中也好,身上使用的饰物越少越好。就首饰而论,女同志戴戒指啊,项链啊,耳环啊,胸针之类,在一般场合身上的饰物三种之内是最好的。而每一种不多于两件,则是最正规的。像耳环你可以戴一对,手镯你也可以戴一对,但是每种最多戴两件。全身上下不多于三种,多于三种有弄巧成拙之感。当然我们说实话有人可以例外,新娘就可以例外,因为新娘一辈子只有一次。饰物戴得太多就麻烦了,你能够设想一个女同志,戴四个戒指,戴三副手链,再戴两个镯子,要是跟谁打招呼,手镯、手链乱晃跟呼啦圈似的。
第二点,同质同色。什么意思?色彩和款式要协调。我上次曾经讲过一次了,我说比如我现在要戴一枚黄金的胸针,我穿旗袍裙参加酒会,黑色旗袍,戴一枚黄金的胸针,很醒目的。我要戴一枚黄金的胸针,我的戒指或者项链也要首选黄金质地的。我要戴眼镜,金丝边眼镜跟我这个黄金胸针配起来就更好看了。质地、色彩要相同。现在流行戴白金首饰,那我戴个白金戒指,那我的项链则要首选白金,没有白金我戴白银,没有白银我戴不锈钢的,即使重点,但它还是协调的。所以佩戴首饰的第二个原则就是同质同色。
第三点,符合习俗。入国而问境。入乡而随俗!现在大家经济条件好了,戴黄金、白金的人倒少了,现在戴珠宝的人比较多,而且现在北方地区,他比较喜欢戴翡翠,北方人戴翡翠的一个讲究是:男戴观音女戴佛。它是一个习俗的问题。再比如,我跟我们很多申国同志讲,我说:“你要在国内你就无所谓,你要到欧美国家去,特别信天主教的国家去,注意,十字架的挂件别常戴。”你要懂基督教、天主教你就会知道,那十字架是不吉利的标志。那上面钉过基督耶稣的,你戴那个玩意有点不伦不类。
再比如,我们老祖宗有个习惯,这个是民俗,老祖宗一般规定戒指戴在左手上。不戴右手,因为右手干活,容易碰撞、丢失、磨损,左手一般不干活。目前,在国内外多数地方,人们左手无名指戴戒指的意思是结婚了,或者订婚了,名花有主了。
我有一次看比赛去了,过来一个外国记者他就问我:“金SLR,你看那个女孩怎么称呼?”
我看不清楚,我有点眼花,我说:“那不是女人吗?你叫她**就行了。别叫她大姐,北京人不喜欢被叫大姐,大姐显老。你该叫**。当然别叫别人大**。港台叫大**是有钱人,咱们大陆你叫大**有讽刺之嫌,你就叫**。”
他说:“我不敢叫。”
我说:“为什么不敢叫?”
他说:“你没看,她戴四枚戒指。”
那个外国人还问我:“这是什么含义?”
要跟咱自己人说,这个是没文化,外国人在那儿,咱家丑不可外扬,我跟他踢皮球,我说:“这个在我们大陆还是有含义的,这个一般表示这个……”
我也想不起来啥含义,我编都编不出来。边上有一位国内的记者,记者嘴快,救了我的命了。他告诉外国记者:“这个在我们大陆是有含义的,一般的含义是表示富有。”
没曾想对方还真信,掏出本来一边记一边说:“怪不得,见过好几个这种富有的人。”
这其实不是富有,这是没文化。所以佩戴首饰要以少为佳,同质同色,符合习俗。
第四点,注意搭配。要和你的服装和谐,要和你的其他的首饰和谐。比如你戴一个高档的钻戒,如果你这是真材实料一个高档钻戒,配时装最好了。那至少它会相得益彰。你穿一牛仔裤,穿一乞丐装,别人就会以为你戴的钻戒是玻璃渣子。再说个不好听的话,你戴一高档钻戒,上万的,怎么也得坐轿车、坐出租车吧?你骑一自行车,戴一钻戒,别人可能会心里想,是真货吗?很简单的道理。与此同时,它其实还有跟其他饰物搭配的问题。比如我再给在场的同志和电视机前的同志出两个小问题,如果你戴薄纱手套,穿无袖旗袍裙,戴薄纱手套,高袖,如果你戴戒指,戒指戴在手套里面还是外面?如果你穿超短裙,你穿连裤袜,戴脚链,脚链藏在袜子里面还是外面?
它们二者其实都是搭配的问题。具体而言,戴薄纱手套的时候戒指戴在哪儿?标准化做法是戒指戴在手套的里面。你也许会说:“不可能嘛,我经常见到有人戴外面啊?”你下次瞪着眼睛看清楚那种人是谁,那是新娘。新娘在当众结婚的时候,宣布承诺,戴在手套外面,等于宣誓自己嫁了。戒指者,戒其行止,有约束之嫌。一般人戴戒指没必要戴在手套外面,戴在手套外面有招摇之嫌。
那么,脚链在穿丝袜的时候,脚链戴在丝袜里面还是外面呢?标准化做法,戴外面。谁戴脚链?腿长得漂亮,走路样子好看的女人。脚链上有铃有坠的,我们有经验的人知道,穿制服、穿套装、套裙的时候女士不戴脚链。上班时,提供的是爱岗敬业的精神和训练有素的服务,而不是漂亮的造型和优美的大腿,但是社交场合是另外一回事了,社交场合就是要突出自己的漂亮。那个脚链在袜子外面晃,等于告诉别人:瞧瞧,咱真漂亮。你把它戴在丝袜里面行吗?那叫静脉曲张,看不见所以戴首饰搭配协调的问题,跟我们前一讲讲的化妆协调的问题一样,都是非常重要的。这是教养与品位的问题。一个人的服饰如果应用得到位,会为你的穿着打扮的美丽平添姿色。当然,如果一个人的穿着打扮得不到位,则会弄巧成拙、贻笑大方。我们在今天这里介绍服饰礼仪的目的,就是希望大家能够以服饰恰到好处地美化自身,美化生活,美化社会。
如何提炼白银
是从哪里提炼?
从矿石中?从废液中?从胶片中?从暖壶中?从镜子中?从废电器中?还是从其他什么地方?
各个方法是不一样的。
拿“三废”提取白银为例:
主要是要具备收集“三废”的条件,收购到的原料要有一定的数量,太少当然意义小。所谓“三废”即指:废照像定影液(照相馆、医院放射室、印刷制服版等行业洗胶卷冲后的废水)、废镀银液。半导体生产管芯的处理废液、废半导体元件、电器接头、镀银边角料、制镜行业等的废弃物(破镜及热水瓶胆等),这些,均可用来提取白银。
原料:到各地照像馆、医院放射室、印刷厂、电镀厂、无线电厂、电器开关厂、半导体元件厂、制镜厂、废品回收站等单位联系购买。破镜及废热水瓶胆等镀银边角料应先打成碎片,用硝酸溶液浸泡2—3小时,直至玻璃上已无银壳,再过滤取滤液,用法与废定影液相同。提取方法一般有三种,分述如下:
一、置换法:用化学活动性较大的金属,如锌、铁、铝等,从废定影啐中置换出银。此法较简单,可以用金属粉、金属曜或金属条直接加入或插入废定影液中,银便被置换附着在金属表面,但置换后的产品不纯,尚需要进一步提纯。
二、沉淀法:用硫化钠使定影液中的银,以硫化银的形式沉淀出来,再把硫化银沉淀物加入热的浓盐酸中,并加入过量的铁粉,便可得到白银、但产品也需再提纯。有关反应式如下:
2[Ag(S2O3)2]3+S→Ag2S↓+4S2O32
Ag2S+2HG+Fe→2Ag↓+FeGl2+H2S2-
因硫化氢(H2S)有毒,所以操作应在通风处进行,保证安全。
三、电解法:用电解法直接提取白银,是种较好的方法,可一次性处理,制得的白银质量很纯。
电解法中两个电极的正确使用非常重要,当通电后,阳离子即银离子向阴极移动,得到电子被还原成银原子在阴极表面堆积;阴离子向阳极移动,失去电子被氧化,如果电极使用不当,则会造成电极腐蚀,污染溶液。因此应将石墨棒(即干电池的中心碳棒)接在直流电源的正极作为阳极;用银棒或不锈钢板接在直流电源的负极作为阴极,一起插入废定液中进行电解。溶液的PH值一般调节在2—4(滴加硝酸调节),电压为1伏特,电流密度为03A/cm2。这样,在电解过程中,阴极上的银条便由于银的堆积而由小变大,颜色纯白,如果电流大,银沉淀太快,则呈黑色,当电解产物出现棕色时,说明溶液中银含量已经很少了(每公斤含银量少于1克),不宜再电解。
测定废定影液含银多少,能否电解,也可以拿一条干净的铜丝,插入溶液中,2分钟后尚不见铜丝转为银白色,说明溶液中银已经提取了。
清朝不同阶层的人群服装特点
清朝不同阶层的人群服装特点
清朝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同时也是中国历朝纺织染色工艺最发达的朝代,但也是一个等级分明的朝代,皇亲贵族、士官达人与普通民众的服饰有着鲜明的特点,层次差距甚大。那么中国清朝服饰,不同阶段的人群服饰有哪些特点呢,通过一组来欣赏下吧。
清代官服
清代官服主要品种为长袍马褂。官帽与前朝截然不同,凡军士、差役以上军政人员都戴似斗笠而小的纬帽,按 冬夏季节有暖帽、凉帽之分,还视品级高低安上不同颜色、质料的“顶子”,帽后拖一束孔雀翎。翎称花翎,高级的翎上有“眼”(羽毛上的圆斑),并有单眼、双眼、三眼之别,眼多者为贵,只有亲王或功勋卓著的大臣才被赏戴。皇帝有时还赏穿黄马褂,以示特别恩宠。影响所及,其他颜色的马褂遂在官员士绅中逐渐流行,成为一般的礼服。四、五品以上官员还项挂朝珠,用各种贵重珠宝、香木制成,构成清代官服的又一特点。丝纺绣染及各种手工专业的进步,为清代服饰品种的丰富创造了条件。
清代男装
清代男装主要是长袍和马褂,袖端呈马蹄形是历代不曾见过的。长袍造型简练,立领直身,偏大襟,前后衣身有接缝,下摆有两开衩(古时称“缺裤”),四开衩和无开衩几种类型。皇室贵族为便于骑射,着四面开衩长袍,即衣前后中缝和左右两侧均有开衩的式样,平民则着左右两侧开衩或称“一裹圆”的不开衩长袍。在我国文学名著《红楼梦》第九十四回“宴海棠贾母赏花妖”一节中,记述了一段内容“那日宝玉本来穿着”一裹圆的皮袄在家休息,忽听贾母要来,便去换了一件狐腋箭袖,罩了一件玄狐腿外褂。这里说明“一裹圆”,是休闲衣服,不可登大雅之堂,所以贾母的到来,必须换掉便装,改着正式穿戴。满清时期长袍外面的马褂身长不过膝,袖宽且短。衣服上的佩饰比较琐繁,一个金银牌上垂挂着数十件小东西,如耳挖子、镊子、牙签,还有一些古代兵器的小模型,如戟、枪之类,佩挂饰物在清代已经形成风尚。
男装中以褂最为盛行,马褂是满清男子四种制服之一。四种制服为礼服、常服、雨服和行服,马褂即行服。马褂自康熙年间进入富家后,军服也用此制。史料《陔余丛考·马褂》记“凡扈从及出使,皆服短褂,缺襟袍及战裾,短褂亦曰马褂,马上所服也”。马褂做为外用,有单、夹、棉几种不同做法,一般采用石青、绀色、黑色等较素的颜色,习惯上不用亮纱原料。在乾隆年间,有翻毛皮马褂,为贵族服用,官职人员着褂在胸前背后缀有补子叫“补褂”。马褂又名“德胜褂”。清初马褂采用天蓝色。乾隆时以玫瑰紫为佳,清末深绛(赤、大红)最流行,民国时期流行浅灰和浅驼颜色。
清代女装
清代女装,汉、满族发展情况不一。汉族妇女在康熙、雍正时期还保留明代款式,时兴小袖衣和长裙;乾隆以后,衣服渐肥渐短,袖口日宽,再加云肩,花样翻新无可底止;到晚清时都市妇女已去裙着裤,衣上镶花边、滚牙子,一衣之贵大都花在这上面。满族妇女着“旗装”,梳旗髻(俗称两把头),穿“花盆底”旗鞋。至于后世流传的所谓旗袍,长期主要用于宫廷和王室。清代后期,旗袍也为汉族中的贵妇所仿用。
旗袍或短装有琵琶襟、大襟和对襟等几种不同形式。与其相配的裙或裤,以满地印花、绣花和裥等工艺手段作装饰。襟边、领边和袖边均以镶、滚、绣等为饰,史书记载“……镶滚之费更甚,有所谓白旗边,金白鬼子栏干、牡丹带、盘金满绣等各色,一衫一裙……镶滚之弗加倍,衣身居十之六,镶条居十之四,衣只有六分绫绸,新时离奇,变色以后很难拆改。又有将羊皮做袄反穿,皮上亦加镶滚,更有排须云肩,冬夏各衣,均可加工……”清初满族妇女与男人的装扮相差不多,不同之处只是穿耳梳髻,未嫁女垂辫。满女不缠足不着裙,衣外坎肩与衫齐平,长衫之内有小衣,相当于汉女的肚兜,衣外之衣又称“乌龙”。旗装在清代,除具有上述共同特点外,不同时期的组合特征仍比较鲜明。
清朝有哪些文化
小说
清朝小说以曹雪芹等着《红楼梦》被认为代表。《聊斋志异》、《儒林外史》和晚清谴责小说均有很大影响。
诗歌
清朝诗歌在中国历史上影响不大。早期,纳兰性德的《饮水词》为后人称颂。
乾隆帝酷爱作诗,但很少有佳作。被成为“诗界革命”的诗歌改良运动产生于戊戌变法前后,其代表有黄遵宪的诗,其余如谭嗣同、唐才常、康有为、黄遵宪、蒋智由、丘逢甲、夏曾佑均有作品。
京剧
京剧源于明朝的昆曲和京腔,形成于乾隆、嘉庆年间。京剧之名始见于光绪二年(1876)的《申报》,历史上曾有皮黄、二黄、黄腔、京调、京戏、平剧、国剧等称谓,系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四大徽班进京后与北京剧坛的昆曲、汉剧、弋阳、乱弹等剧种经过五、六十年的融汇,衍变而成,是中国最大戏曲剧种。
其剧目之丰富、表演艺术家之多、剧团之多、观众之多、影响之深均为全国之冠。
绘画
清代的'画坛由文人画占主导地位,山水画科和水墨写意画法盛行,更多画家追求笔墨情趣,在艺术形式上翻新出奇,并涌现出诸多不同风格的流派。清初朱耷、石涛的山水花鸟画,中期的“扬州八怪”,清末任伯年,吴昌硕的仕女花鸟画及杨柳青、桃花坞和民间年画均对后人有很大影响。
建筑
清朝皇帝热爱修建园林,数三山五园最为著名。北京西郊的圆明园也是十分奢华,圆明园拥有150多座精美的宫殿、台阁、宝塔等建筑。前后经历一百五十余年,耗费白银约二亿两。
圆明园最初是康熙帝赐给皇四子胤禛的。雍正即位后,拓展原赐园,乾隆在位期间对圆明园进行局部增建、改建之外,除在紧东邻新建了长春园,在东南邻并入了万春园。圆明三园的格局基本形成。嘉庆对绮春园进行修缮和拓建,使之成为主要园居场所之一。
道光时,国事日衰,财力不足,仍不放弃圆明三园的改建和装饰。1860年英法联军洗劫圆明园,文物被劫掠,同治时欲修复圆明园,后因财政困难,被迫停止,改建其他建筑。八国联军之后,又遭到官僚、军阀巧取豪夺的毁灭打击,终变成一片废墟。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