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的辫子

山西春秋西装定制价格-春秋女装小西服

从考古材料证实。周代已有梳发辫的习尚,并有双辫和单辫之分。春秋战国、秦汉时期,妇女以梳双辫为多,明末和清代妇女,以梳单辫为多。梳理这种发式,一般多为中、下层未婚女子。古代儿童亦有梳辫发的风尚,有单辫、双辫,也有三辫和多辫的。自1840年英国殖民者用大炮强行打开中国的大门以后,在很长的时间里,世界上其他民族的人们用异样的目光盯着中国男子脑后拖着的那根长长的发辫,感觉令人费解。一位亲身参加过中国太平天国革命的英国人伶俐曾经说过这么一段话:“许多年里,全欧洲都认为中国人是世界上最荒谬最奇特的民族:他们的剃发、蓄辫、斜眼睛、奇装异服以及女人的毁形的脚,长期供给了那些制造滑稽的漫画家以题材。”〔1〕以至于在历史经过了一百多年的漫长时间之后,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初,一些欧洲国家的人还把梳辫子、穿古怪服装当成中国人的固有形象,到处张贴,作为去中国旅游的广告。

剃发易服 其实,说起剃发蓄辫,只是十七世纪中叶满洲人入主中原以后所形成的习俗,而在此之前,中国人是不剃发蓄辫的。《韩非子》说:“古者披发文身。”这说的是上古时代先民未开化之时的事。进入文明时代以后,随着生产力水平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的祖先便有了美的概念,头饰也就发展起来,而且,慢慢演绎出一套套较为繁缛的礼节。自从孔夫子发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损伤”的圣训以后,捍卫头顶上的青丝,则不仅仅只是一种审美的需求,而且具有了伦理的意义。于是,绾发结缨戴冠,郑重其事,丝毫也马虎不得。不但要求中原人如此,而且对于偏处四边的少数民族也是如此要求,如《汉书》曰:“终军上书,请受大冠长缨,以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乃使越王,越王请举国内属。”此风愈炽,削发也就演变成一种处罚的方式,只有犯了不可饶恕的错误才执行削发示惩。三国时的曹操,因为马踏麦田触犯了自己所定的军纪,于是剑削青丝以谢军中。自秦汉至于明清,头发不可毁伤的祖训更是深入骨髓,不可更改。

清朝起于塞北,满人是马背上的民族。也许是由于骑马的缘故,很早就有了结辫的习惯。满族人的祖先金人,就是剃发蓄辫的民族,其发式是“半剃半留”,于额角引一直线,线前面的头发全部剃光,线后面的头发结辫垂于脑后。究竟这种习惯始于什么时候,保持了多久,现在难以确考,但至少可以肯定在宋代就已经出现了。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载:“建炎三年,金元帅府禁民汉服,又下令髡发不如式者杀之。”《宋史》记载宋将刘琦抗金事迹时说:“是夕,天欲雨,电光四射,见辫发者辄歼之。金兵退十五里。”

大约是祖先有此强迫削发之先例,几百年之后,当满洲的八旗兵势如破竹地越过山海关,开入关内,推翻业已腐朽的明朝,确立清朝的统治以后,清朝统治者便开始强力推行剃发蓄辫制度。1645年,清顺治皇帝发布命令,宣布“自今布告以后,京城内外,直隶各省,限旬日尽行剃完。若规避惜发,巧词争辩,决不轻贷”,臣僚不得论奏剃发,否则“杀无赦”〔2〕。此即为历史上著名的“剃发令”。从此,头发之去留,不再是个人的喜好,也不再是一个伦理的问题,而是上升成了一个严重的政治问题。清朝统治者为了彻底从精神上征服汉人,是把剃发作为一种表示归顺的标志,为此,不惜以要挟,口号是:“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这对汉人来说,当然无法接受,一缕青丝,不仅受之父母,而且成了忠于明朝的象征,这是千万不能剃掉的。为此,汉人奋起反抗,口号是:“宁为束发鬼,不作剃头人!”

满清的辫子 反抗异常激烈,满族统治者的镇压也异常残酷。血风腥雨之下,演出了多少惨不忍睹的历史悲剧,江阴十日,嘉定三屠,多少人头落地。最悲壮的莫过于“江阴十日”,是年农历六月二日,江阴人在阎应元、陈明遇的率领下誓捍卫头上之发,誓效忠明朝,坚守城池八十一天,杀清兵七万五千人,有六万七千壮士战于城墙上下。城破,清军纵兵屠杀十日,直到满城杀尽方才封刀。有十七万多军民于清兵刀下,仅有五十三名老小幸免于难。有诗为证:

八十日戴发效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

六万人同心义,存大明三百里江山。

反抗,镇压,再反抗,再镇压。随着南明小朝廷一个一个地垮台,人们光复的希望也一个一个地破灭了。人们不再反抗了,终于接受了满清统治的现实。而辫子,也就一根根地留了起来。随着日子的流逝,久而久之,人们麻木了,习惯了,不再觉得不顺眼,不再觉得它是化外蛮夷之俗了。甚而,辫子乃至成了中国人当然之习俗。人们不但安于蓄辫,习惯于蓄辫,而且讲究如何蓄辫,尤其是官宦人家及有钱人家的公子哥儿,饰辫梢以各种装饰物,目为时尚而招摇过市,串门过户。文人墨客也以此为吟咏的对象,有一首描写剃发蓄辫的对联就云:

暮暮朝朝,洗洗刷刷剃剃。

停停歇歇,光光挖挖敲敲。

二百多年后,即当历史进入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以后,中国人有机会可以走出闭锁的大陆飘洋过海时,他们对于这条垂在脑后晃来晃去的辫子是挺看重的。一代哲人、曾在虎门焚毁鸦片的在澳门看到洋服时曾鄙夷地说话:“真夷俗也!”这种评价与外国人看到中国人的辫子时所发出的感叹恐怕也差不多。但是,洋人的惊异,洋人的讥笑,并不能动摇中国人心中的诩诩自得。因为,这是文明的标志,“天朝上国”之人的象征。

满清的辫子 但是,也有人没有忘记。1851年1月,洪秀全和他的“拜上帝会”兄弟们在广西金田起义,建号“太平天国”。太平天国以反清相号召,又翻出了二百多年前的那笔老帐,在以东王杨秀清和西王萧朝贵名义发布的《奉天讨胡檄》中宣称:“夫中国有中国之形象,今满洲悉令削发,拖一长尾于后,是使中国之人变为禽兽也。中国有中国之衣冠,今满洲另置顶戴,胡衣猴冠,坏先代之服冕,是使中国之人忘其根本也。”因此,必须恢复“中原古制”,即恢复汉族的衣冠服饰。太平军的官兵蓄发不剃,恢复了中原汉人束发于顶的旧制。在太平军,谁的资历长短,一望头发便知,谁参加起义早,留起的头发就长,谁参加起义晚,头发就短,头发的长短,便是参加起义军先后的最好标志。蓄发不剃,这是太平军不同于当时人的最突出的形象特点。正因如此,蓄发在当时民间往往被俗称为“长毛”,而清廷官方则诬称之为“发匪”、“发贼”、“发逆”等等。

自金田起义,太平军在短短的两年多时间里,纵横广西、湖南、江西、安徽、江苏数省,其势如狂飙突进,同时也把蓄发之制推行至所到之处。在太平军看来,蓄发易服,不只是服饰问题,也是是否拥护太平太国的一种带政治态度的表示,因此,他们推行起来亦同样严厉,要保住脑袋,就得留起头发,否则就有可能杀头。太平军的狂飙突起,恰如一道划破十九世纪中叶中国大地的闪电,但是,其来也忽,其去也快,十多年后,随着太平天国的失败,蓄发易服之举也就随之销声匿迹了,一切也就暂时恢复了原貌。

在农业文明时代,人们很难发现辫子的坏处。但自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古老中国的大门在强力下被打开,由于中西方交通的滥觞,有了中西风俗的比较,最早开始与外国人接触或最早触及近代工业文明的某些中国人开始意识到蓄辫是一种陋俗。但是,谁也不敢首先剪掉辫子。大约从十九世纪五十年代起,定居于海外的华人中最先出现了剪除辫子、改易西服者,但均属于个例,没有形成风气。1898年1月,也即农历除夕,新加坡华人组织华人剪辫会,并登报倡议集体剪辫。此一举动在海外华人社会中产生了很大的轰动,也引起了争议。赞成者“有谓辫发为不雅观者;有谓辫发久而不洗即觉臭秽难闻者;有谓辫发贻害甚大,如机器房中执役者一时不慎,致为机器所掣,不免性命之虞者;有谓辫发或被车轮牵扯,致受辗转者;有甚谓此物似禽兽之尾者;有谓如铁链之状者。”因此,他们主张割掉辫子,“留全发而短之”。但是,反对者的力量也很强大,特别是一些老人,忧心忡忡,认为一旦剪掉辫子,便会被清视为异类,那么,落叶归根,回国之想就会成为泡影;而且一旦与当地社会发生纠葛,便很难再受到清驻外机构的保护。于是,传统的力量再次占上风,剪辫的倡议也就搁置下来。一直到两年以后,新加坡华人终于将剪辫的倡议付诸行动。据《中外日报》1900年6月19日报道:“新加坡一处,已有华人八十人割去发辫,改换西装,其余割辫者尚多,约亦即目前矣。”时代风尚之所趋,工业文明影响之所及,终于使剪辫突破传统的“夷夏之辨”旧圈子,提到了当时世人的面前。

当时的国内舆论,如上海的《益闻录》、《申报》,天津的《国闻报》,湖南的《湘报》等均报道了1898年新加坡华人倡议剪辫一事。但是,除《国闻报》以“割辫创闻”为标题,揭示其事系首创,以“深堪诧异”评论以示惊奇外,其余各报几无评论。

满清的辫子然而,国内虽无剪辫之举但并不等于没有呼声。1898年夏,主张维新的康有为就大胆地向光绪皇帝提出断发、易服、改元的主张。其主张剪辫的理由与新加坡华人大致相同,但他把剪辫提到了更为广阔的视野和变法维新强国的高度,认为:“断发虽始于热地之印度,创于尚武之罗马,而泰伯至德,端委治吴,何尝不先行断发哉?”而且,俄国彼得一世的改革和日本的明治维新“皆先行断发易服”,因此,他请求光绪皇帝在政治、经济、文化全面实施变革之际下令断发易服,以“振国民之精神”。

康有为是中国第一个正式向皇帝奏请断发剪辫的人。

1903年,《学生界》发表“剪辫易服说”一文,申述剪辫有利于“强兵强种”之由。1904年,《大公报》又发表一篇文章,提出中国出洋留学生应该“改装去辫”,以“便与西人来往”。尽管提出者小心翼翼,把剪辫的范围限制在去洋留学生之内,但此种议论在当时仍然有“易服改元,革命排满”之嫌,没有更多的人敢于去冒这个风险。

但是,以“排满革命”而自任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却敢于冒这个风险。辫子和满装虽然已经沿袭了近三百多年,但这三百多年的记忆并没有消失,尤其是那一条被讥为“豚尾”的辫子,依然被许多人视为汉人的耻辱,因此,除掉这条辫子便是与清廷决裂的标志,在鼓动反清、宣传革命之际,这是动员民众支持革命的最有力的召唤。早在1895年,、陈少白等人就在清廷鞭长莫及的日本剃发易服,以明革命之志。在1903年爆发的“拒俄运动”中,留日的青年学生纷纷剪掉辫子,以示与清廷决裂。风气越演越烈,以致去日本留学者均以剪掉辫子为荣。山西同盟会会员景定成(梅九)论述1905年的一次剪辫事件颇有代表性,其云:

山西第二次派来的学生里头,很有几位老先生,保守辫子,好像一条生命似的,宁也不肯剪掉。我一天借着同乡开恳亲会,发了一段论议,便说道:“这头发本是一种烦恼的东西,弄成一条辫子,搁在脑背后,已经不成个体统;如今人把他挽在头上,作了个盖顶势,好好一个头颅,让他盘踞上面(影射清廷),压制得全身不爽快(影射民众不自由),如今请大家下一番决心,痛痛快快地,一刀两断,剪除了他(影射革命),不但一头圆光,而且通身快活,大家有什么顾忌,不肯决然舍去呢!”这一席话,革命同人,自然领会得来,拍掌喝彩地欢迎。惟有那老先生大不快意,背后对人说:“某人什么都好,就是爱劝人剪辫子有些讨厌!”〔3〕

留学生归国后,又把剪辫的新风气带回了国内。1903年时,江南一带,青年学生剪辫者已不乏其人,1903年10月16日的《大公报》所载文章中便这样形容:“江南之新学国民及留学生多剪去辫发,以为不如此则形式上有缺点也。”特别是随着二十世纪初年清实施新政,各项改革措施陆续出台后,蓄辫与一些新规矩的矛盾越来越大。1905年6月,新编陆军实行改服制,不少官兵穿上新式军服后为便于戴军帽遂将发辫剪去一束;同时,最早实行制度的天津,也已“剪去发辫三分之一”。鉴于学界和军界剪辫成风,1907年5月6日,经学部奏准,严禁学生、军人剪辫,其中学生“一经查出,即当咨明学部,分别惩处”;军人“如有不遵定制,改用他装,以及剪去发辫等事,无论官僧、兵丁,均即斥革”〔4〕。这是清中央关于严禁剪辫的第一道命令。此令既出,剪辫之风稍杀。但是,一个新风气一经传开,依靠一道行政命令岂能止住?况且,当时每一个明智的人都已经认识到,“中国之发辫有百害而无一利”,即使清廷内部,一些开明的官员也不再坚持蓄辫,这是时势之所使然。

1910年10月3日,作为清朝新政产物的资政院第一届常委会开幕。开会不久,一名叫罗杰的议员便提出了《剪辫易服与世大同》的议案;接着,来自湖南实为革命X人的议员周震麟又提出《剪除辫发改良礼服》的议案,资政院议决时认为“两案之主旨,皆以中国辫装妨碍运动,朝廷整军经武,非剪除辫发,改制冠服,不足以灿新天下之耳目,改除骄奢之习惯”〔5〕。最后,以大多数议员赞成获得通过。资政院关于剪辫易服的议决案一经通过,消息传来,不管清廷是否批准此案,民间的剪辫便“一时风发云涌,大有不可遏制之势”。但是,这时候的剪辫还是一种自由的选择,没有形成强制性的社会压力。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各省纷纷响应,革命浪潮汹涌澎湃。与清初强迫汉人剃发相比较,辛亥革命也把头发看成是政治分野的象征,独立各省很自然地把标志汉人臣服于满清朝廷的辫子作为革命目标,剪除辫子已经成为去旧图新的标志。许金城《民国野史》记述道:“无数的汉人都兴高采烈地剪去这条奴隶标志的辫子。也有迷信的,事先选择吉日,拜祭祖先,然后庄重地剪除,把辫子烧了。更有联合多人同日剪辫,并燃放爆竹,举行公宴庆祝的。”当时有一名《越风》的杂志载文说:“不剪发不算革命,并且也不算时髦,走不进大衙门去说话,走不进学堂去读书。”一时间,剪辫的浪潮便如风起云涌,浩浩荡荡,迅速席卷大江南北。

但剪辫潮流是在民国建立以后逐渐扩展的,后数月,抵制剪辫的情况仍不断发生。当时有人指出:“沪上光复已两月有余而各界同胞尚有心怀犹移踌躇不剪者。是满贼之丑俗犹存,民国之声威有损。”〔6〕上海为当时最开化之城市尚且如此,至于一些偏僻城镇和农村,抵制剪辫者大有人在,不愿剪辫者不仅仅是满族贵族,也不只是那些醉心帝制的人,相当一部分老百姓出于一种长期以来的惰性习惯,也不愿意剪掉那条又油又腻的辫子。据《申报》1912年2月19日报道,湖南湘潭县城“剪辫者已十居其九,闻有一二未剪者不过顽固之乡愚”,有“一挑水夫尚垂发辫,该兵士迫令剪去”,结果发生争吵推拉,挑水夫受伤致。有鉴这种种情况,为了进一步根除辫子陋俗,南京临时大总统在南北统一之后,通令全国剪辫,令云:

满虏窃国,易吾冠裳,强行编发之制,悉从腥膻之俗。当其初,高士仁人或不屈被执,从容就义;或遁入缁流,以终余年。……今者满廷已覆,民国成功,凡我同胞,允宜涤旧染之污,作新国之民。兹查通都大邑剪辫者已多,至偏乡僻壤,留辫者尚复不少。仰内务部通令各省都督,转谕所属地方一体知悉。凡未去辫者,于令到之日限二十日,一律剪除净尽,有不遵者以违法论。该地方官毋稍容隐,致干国纪。又查各地人民有已去辫尚剃其四周者,殊属不合,仰该部一并谕禁,以除虏俗,而壮观瞻。〔7〕

临时的通令,措辞是很严厉的,对于在全国范围内剪除辫子产生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但是,留辫者依然有之,其中有一个很有名的人物叫张勋,字少轩,江西奉新人,三十岁时投入清军。武昌首义时,他正在江南提督任上,驻守南京,被江浙革命联军击败后,退守徐州。此人顽固不化,清帝退位后仍表示忠于清室,所部禁止剪辫,被称为“辫帅”。1917年6月14日,张勋带领数千“辫子军”开进北京;7月1日,张勋拥溥仪复辟。这一下,京城很多剪辫子者都慌了,有歌谣云:“不剪辫子没法混,剪了辫子怕张勋。”一时间,假辫子风行北京城。

谁知,真假辫子仅仅风行十二天。7月12日,北洋总理段祺瑞组织的“讨逆军”便攻入北京,张勋惶惶然若丧家之犬,狼狈逃入东交民巷外国使馆,宣统皇帝溥仪再次宣布退位,一场闹剧很快收场。又有歌谣云:

宣统回了朝,秃头要开瓢。

宣统跑了,秃头好了。

关于辫子的历史,中国人被折腾了近三百余年,至此终于划上了一个句号。

平城诏之上部电子书txt全集下载

平城诏之上部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百度网盘,点击免费下载:

内容预览:

平城诏之上部

作者:锦凌

序言

更新时间2008-12-11 21:34:23 字数:2731

 我出生在上党古城长治。山西省。据说山西是我国古文明主要发祥地之一。相传尧,舜,禹都曾建都山西。春秋时,周成王封其弟叔虞到山西始称唐国,其子燮父后改晋。战国时赵,魏,韩三分晋地。秦统一被分为六郡。汉初大部属并州,西南东北分属于司录部和幽州。东汉大致如西汉制。西晋仍为并州。隋统一南北设山西为十三郡。唐代全国分为十道,山西为河东道。宋改道为路,山西属河东路永兴路。辽置西京大同府。元直属中书省。明改为山西布政使司。至清始称山西省,辖九府,十州,六厅。民国初多有变动。

晋地,地势复杂。北依长城与内蒙毗连。西隔黄河与陕西相望。东隔太行与河北为邻。南与河南接壤。

已经是很多年。

多年前到云冈石窟旅游。武周山麓。在一片满目荒凉野草丛生的坡地。坡地狭长似带。气沉沉。坡地下面是块深陷的老坟。两个西装革履的中年人带领着指挥着十几个民工掘坟。搬迁祖坟。他们掘到坡地一边。突然出现一个墓碑。深陷于土中的暗褐色的墓碑被掘出。墓碑上有着模糊而古老的文字和图章。

一片废墟上的荒堞残碑。

出于好奇,大家都过去观看残碑上奇异的雕刻和铭文。尽管不明白不晓得它的含义,但沉冷的墓石里透出蚀骨的阴冷。所有在场的人不由得肃穆庄严。不知这重见天日的墓碑来自于何年何月有何意义。它意味着什么,诏示了什么。

那块墓碑。第一眼望见……

西头的四字成语

1. 开头是西的四字成语

西风落叶、西颦东效、西山日迫、西装革履、西风残照。

一、西风落叶

白话释义:形容秋天的景象。多比喻人或事物已趋衰落。

朝代:唐

作者:贾岛

出处:《忆江上吴处士》:“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

翻译:秋风吹动了流水,落叶填满了整个长安。

二、西颦东效

白话释义:西施捧心、东施效颦。比喻以丑陋学美好而愈显其丑。

朝代:清

作者:无名氏

出处:《少年登场》:“西颦东效,没来由把国民价值扫地尽了。”

三、西山日迫

白话释义:比喻事物接近衰亡或人近老年。同“西山日薄”。

朝代:元

作者:无名氏

出处:《九世同居》第一折:“堪叹的是西山日迫桑榆暮。”

翻译:深深叹息的是事物接近衰亡或人近老年。

四、西装革履

白话释义:身穿西装,脚穿皮鞋。形容衣着入时。

朝代:近代

作者:孙犁

出处:《澹定集摘抄》:“这位‘管乐’西服革履,趾高气扬。后来忽然低头丧气起来。”

五、西风残照

白话释义:秋天的风,落日的光。比喻衰败没落的景象。多用来衬托国家的残破和心境的凄凉。”

朝代:唐

作者:李白

出处:《忆秦娥》词:“音尘绝,西风残照。”

翻译:音乐已经停止,秋天的风,落日的光。

2. 带“西”字的四字成语

拆东补西 拆东墙补西墙 拆西补东 待月西厢 道东说西 道西说东 东挨西撞 东捱西问

东奔西窜 东奔西跑 东奔西逃 东奔西向 东奔西撞 东奔西走 东播西流 东补西凑

东猜西揣 东猜西疑 东藏西躲 东差西误 东抄西袭 东扯西拉 东扯西拽 东闯西踱

东闯西走 东驰西骋 东驰西击 东驰西撞 东冲西决 东冲西突 东冲西撞 东穿西撞

东荡西驰 东荡西除 东倒西歪 东躲西藏 东躲西跑 东方不亮西方亮 东风压倒西风 东扶西倒

东观西望 东滚西爬 东横西倒 东家西舍 东砍西斫 东磕西撞 东诓西骗 东拉西扯

东拉西扯 东来西去 东拦西阻 东捞西摸 东劳西燕 东量西折 东猎西渔 东邻西舍

东鳞西爪 东零西落 东零西散 东零西碎 东流西落 东流西上 东鸣西应 东抹西涂

东扭西捏 东怒西怨 东挪西凑 东挪西撮 东挪西借 东跑西颠 东碰西撞 东飘西泊

东飘西荡 东飘西徙 东拼西凑 东迁西徙 东敲西逼 东瞧西望 东趋西步 东闪西挪

东声西击 东食西宿 东搜西罗 东睃西望 东谈西说 东逃西窜 东讨西伐 东讨西征

东偷西摸 东投西窜 东涂西抹 东兔西乌 东歪西倒 东完西缺 东望西观 东西南北

东西南北客 东西南北人 东西南朔 东西易面 东徙西迁 东挦西扯 东挦西扯 东向而望

不见西墙

东踅西倒 东寻西觅 东掩西遮 东央西告 东央西浼 东扬西荡 东摇西摆 东游西荡

东游西逛 东怨西怒 东张西觑 东张西望 东张西张 东遮西掩 东征西讨 东征西怨

东支西吾 东走西顾 东走西撞 东撙西节 关东出相

关西出将 关东出相

关西出将 喝西北风 驾鹤西游

剪烛西窗 买东买西 捧心西子 情人眼里出西施 日薄西山 日东月西 日落西山 三十年河东

三十年河西

声东击西 什伍东西 说东道西 说东谈西 送佛送到西 送佛送到西天 唐突西施 唐突西子

铜山西崩

洛钟东应 偷东摸西 推东主西 夕阳西下 西窗剪烛 西方净国 西方净土 西风残照

西风落叶 西赆南琛 西邻责言 西颦东效 西山日薄 西食东眠 西台痛哭 西装革履

西子捧心 学贯中西 一口吸尽西江水 一命归西 移东补西 移东就西 指东划西 指东画西

指东话西 指东说西 中西合璧 拄笏西山

3. 成语四个字西开头

西窗剪烛 原指思念远方妻子,盼望相聚夜语。后泛指亲友聚谈。

西邻责言 西邻:西部的邻国;责言:问罪的话。原指秦国(在西)向晋国(在东)问罪。后泛指别人的责备。

西方净国 指西方净土。

西方净土 佛教语。西方之极乐世界,即佛国。

西风残照 秋天的风,落日的光。比喻衰败没落的景象。多用来衬托国家的残破和心境的凄凉。”

西风落叶 形容秋天的景象。多比喻人或事物已趋衰落。

西赆南琛 谓四方皆来朝贡为“西赆南琛”。赆,贡物。琛,珍宝。

西颦东效 西施捧心、东施效颦。比喻以丑陋学美好而愈显其丑。

西山日薄 薄:逼近。太阳快要落山。比喻事物接近衰亡或人近老年。亦作“日薄西山”、“西山日迫”。

西食东眠 在西家吃饭,在东家睡觉。比喻贪利的人企图兼有两利。

西台痛哭 宋末文天祥抗元失败被害。八年后,谢翱与友人登西台痛哭致祭,并作《登西台恸哭记》以记其事。后用以称亡国。

西装革履 身穿西装,脚穿皮鞋。形容衣着入时。

西子捧心 指美女之病态,愈增其妍。

4. 西字打头的成语成语

西除东荡

到处征剿。形容身经百战

西窗翦烛

犹言剪烛西窗。指亲友聚谈。语出唐李商隐《夜雨寄北》诗:“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西方净国

即西方净土

西方净土

佛教语。西方之极乐世界,即佛国。唐李白有《金银泥画西方净土变相赞》诗

西鹣东鲽

《史记·封禅书》:“东海致比目之鱼,西海致比翼之鸟。”比翼鸟即鹣;比目鱼即鲽。后以“西鹣东鲽”代称四海珍异之物

西赆南琛

北周庾信《哀江南赋》:“西赆浮玉,南琛没羽。吴歈越吟,荆艳楚舞。”后谓四方皆来朝贡为“西赆南琛”。赆,贡物。琛,珍宝

西眉南脸

西施、南威,都是春秋时的美人。后以“西眉南脸”比喻女子容貌美丽

西颦东效

西施捧心、东施效颦。比喻以丑陋学美好而愈显其丑

西施捧心

同“西子捧心”

西台痛哭

宋末文天祥抗元失败被害。八年后,谢翱与友人登西台痛哭致祭,并作《登西台恸哭记》以记其事。后用以称亡国之痛

西台痛哭

见“西台痛哭”

西台痛哭

宋末文天祥抗元失败被害。八年后,谢翱与友人登西台痛哭致祭,并作《登西台恸哭记》以记其事。后用以称亡国之痛

西子捧心

《庄子·天运》:“故西施病心而矉其里,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矉其里。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之走。彼知矉美,而不知矉之所以美。”后因以“西子捧心”谓美女之病态,愈增其妍

西窗剪烛 西邻责言

5. 西字开头的成语大全

西字开头的成语:西风残照、西装革履、西窗剪烛、西方净土、西颦东效。

1、西风残照解释:秋天的风,落日的光。比喻衰败没落的景象。

多用来衬托国家的残破和心境的凄凉。”出自:唐·李白《忆秦娥》词:“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

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译文:遥望乐游原上冷落凄凉的秋日佳节,通往咸阳的古路上音信早已断绝。

音信早已断绝,西风轻拂着夕阳的光照,眼前只是汉朝留下的坟墓和宫阙。示例:西风残照旧山河,故国遗台忆独过。

2、西装革履解释:身穿西装,脚穿皮鞋。形容衣着入时。

出自:孙犁《澹定集摘抄》:“这位‘管乐’西服革履,趾高气扬。后来忽然低头丧气起来。”

示例:西装革履、华裙艳服,只有在演出的时候演员的身上才出现。 3、西窗剪烛解释:原指思念远方妻子,盼望相聚夜语。

后泛指亲友聚谈。出自:唐·李商隐《夜雨寄北》诗:“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译文:何时你我重636f707962616964757a686964616f31333433616236新聚首,共剪西窗烛花,再告诉你今夜秋雨,我痛苦的情思。语法:偏正式;作宾语;指亲友聚谈。

4、西风落叶解释:形容秋天的景象。多比喻人或事物已趋衰落。

出自:唐·贾岛《忆江上吴处士》:“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译文:秋风吹着渭水,落叶铺满了长安。

示例:蚂蚁缘槐夸大国,蚍蜉撼树谈何易。正~下长安,飞鸣镝。

5、西颦东效解释:西施捧心、东施效颦。比喻以丑陋学美好而愈显其丑。

出自:清·无名氏《少年登场》:“西颦东效,没来由把国民价值扫地尽了。”译文:西肇东效,没来由把国民价值扫干净了。

6. 带西的四字成语

喝西北风、

东张西望、

东拉西扯、

声东击西、

中西合璧、

西风残照、

西装革履、

东拼西凑、

东倒西歪、

说东道西、

东西南北、

夕阳西下、

东驰西击、

西方净土、

马策西州、

东家西舍、

西风斜阳、

东躲西逃、

说东忘西、

东扭西捏、

西除东荡、

东抄西转、

朝东暮西、

什伍东西

7. 西字打头的成语

西除东荡

到处征剿。形容身经百战

西窗翦烛

犹言剪烛西窗。指亲友聚谈。语出唐李商隐《夜雨寄北》诗:“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西方净国

即西方净土

西方净土

佛教语。西方之极乐世界,即佛国。唐李白有《金银泥画西方净土变相赞》诗

西鹣东鲽

《史记·封禅书》:“东海致比目之鱼,西海致比翼之鸟。”比翼鸟即鹣;比目鱼即鲽。后以“西鹣东鲽”代称四海珍异之物

西赆南琛

北周庾信《哀江南赋》:“西赆浮玉,南琛没羽。吴歈越吟,荆艳楚舞。”后谓四方皆来朝贡为“西赆南琛”。赆,贡物。琛,珍宝

西眉南脸

西施、南威,都是春秋时的美人。后以“西眉南脸”比喻女子容貌美丽

西颦东效

西施捧心、东施效颦。比喻以丑陋学美好而愈显其丑

西施捧心

同“西子捧心”

西台痛哭

宋末文天祥抗元失败被害。八年后,谢翱与友人登西台痛哭致祭,并作《登西台恸哭记》以记其事。后用以称亡国之痛

西台痛哭

见“西台痛哭”

西台痛哭

宋末文天祥抗元失败被害。八年后,谢翱与友人登西台痛哭致祭,并作《登西台恸哭记》以记其事。后用以称亡国之痛

西子捧心

《庄子·天运》:“故西施病心而矉其里,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矉其里。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之走。彼知矉美,而不知矉之所以美。”后因以“西子捧心”谓美女之病态,愈增其妍

西窗剪烛 西邻责言

中国古代服装起源

中国服装历史悠久,服装起源可追溯到远古时期。在北京周口店猿人洞穴曾发掘出约 1.8万年前的骨针。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时代遗址中,也有管状骨针等物出土。可以推断,这些骨针是当时缝制原始衣服用的。

西周时,等级制度逐步确立,周王朝设“司服”、“内司服”官职,掌管王室服饰。根据文献记载和出土文物分析,中国冠服制度,初步建立于夏商时期,到周代已完整完善,春秋战国之交被纳入礼治。王室公卿为表示尊贵威严,在不同礼仪场合,顶冠既要冕弁有序,穿衣着裳也须采用不同形式、颜色和图案。最著名的为《尚书·益稷》所载十二章服:“日、月、星辰、山、龙、华虫作绘,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绣,以五彩彰施于五色作服。”十二章纹遂成为历代帝王上衣下裳的服章制度,一直延用到清帝逊位、袁世凯复辟称帝。从周代出土的人形文物看,服饰装饰虽繁简不同,但上衣下裳已分明,奠定了中国服装的基本形制。

春秋战国服饰(公元前770~前221)春秋战国时期织绣工艺的巨大进步,使服饰材料日益精细,品种名目日见繁多。河南襄邑的花锦,山东齐鲁的冰纨、绮、缟、文绣,风行全国。工艺的传播,使多样、精美的衣着服饰脱颖而出。春秋战国时期,不仅王侯本人一身华服,从臣客卿也是足饰珠玑,腰金佩玉,衣裘冠履,均求贵重。古人佩玉,尊卑有度,并赋以人格象征。

秦汉服饰(公元前221~公元220)这一时期的衣料较春秋战国时期丰富,深衣也得到了新的发展。特别在汉代,随着舆服制度的建立,服饰的官阶等级区别也更加严格。秦汉服装面料仍重锦绣。绣纹多有山云鸟兽或藤蔓植物花样,织锦有各种复杂的几何菱纹,以及织有文字的通幅花纹。西汉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张骞奉命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中国与西方各国的陆路通道,成千上万匹丝绸源源外运,历魏晋隋唐,迄未中断,史称“丝绸之路”。

魏晋南北朝服饰(220~589)魏晋和南北朝时期,等级服饰有所变革,民族服饰大为交融。冠帽已多用文人沿用的幅巾代替,有折角巾、菱角巾、紫纶巾、白纶巾等。魏初,文帝曹丕制定九品官位制度,“以紫绯绿三色为九品之别”。这一制度此后历代相沿杂而用之,直到元明。晋代的首服除幅巾为社会沿用之外,有官职的男子还戴小冠子,而冠上再加纱帽的称漆纱笼冠,本是两汉武士之制,传之又传,不仅用于男官员,并流传民间且男女通用。南北朝时,北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

人民错居杂处,政治、经济、文化风习相互渗透,形成大融合局面,服饰也因而改易发展。

隋唐服饰(581~907)隋唐时期,中国由分裂而统一,由战乱而稳定,经济文化繁荣,服饰的发展无论衣料还是衣式,都呈现出一派空前灿烂的景象。彩锦,是五色俱备织成种种花纹的丝绸,常用作半臂和衣领边缘服饰。特种宫锦,花纹有对雉、斗羊、翔凤、游鳞之状,章彩华丽。刺绣,有五色彩绣和金银线绣等。印染花纹,分多色套染和单色染。隋唐时期男子冠服特点主要是上层人物穿长袍,官员戴幞头、百姓着短衫。直到五代,变化不大。

宋辽夏金元服饰(947~1368)宋代基本保留了汉民族服饰的风格,辽、西夏、金及元代的服饰则分别具有契丹、党项、女真及蒙古民族的特点。各民族服饰再度交流与融合。宋代服饰大致有官服、便服、遗老服等三式。宋代官服面料以罗为主,政(蟹)府因五代旧制,每年要赠送亲贵大臣锦缎袍料,分七等不同花色。官服服色沿袭唐制,三品以上服紫,五品以上服朱,七品以上服绿,九品以上服青。官服服式大致近于晚唐的大袖长袍,但首服(冠帽等)已是平翅乌纱帽,名直脚幞头,君臣通服,成为定制。宋代官服又沿袭唐代章服的佩鱼制度,有资格穿紫、绯色公服的官员都须在腰间佩挂“鱼袋”,袋内装有金、银、铜制成的鱼,以区别官品。

明清服饰(1368~1911)明代以汉族传统服装为主体,清代则以满族服装为大流。而上层社会的官服是权力的象征,历来受到统治阶级的重视。自唐宋以降,龙袍和**就为王室所专用。百官公服自南北朝以来紫色为贵。明朝因皇帝姓朱,遂以朱为正色,又因《论语》有“恶紫之夺朱也”,紫色自官服中废除不用。清代官帽与前朝绝然不同,凡军士、差役以上军政人员都戴似斗笠而小的纬帽,还视品级高低安上不同颜色、质料的“顶子”,帽后拖一束孔雀翎。翎称花翎,高级的翎上有“眼”(羽毛上的圆斑),并有单眼、双眼、三眼之别,眼多者为贵,只有亲王或功勋卓著的大臣才被赏戴。皇帝有时还赏穿黄马褂,以示特别恩宠。四、五品以上官员还项挂朝珠,用各种贵重珠宝、香木制成,构成清代官服的又一特点。

古代大臣腰间的圈圈是什么?

那种很大直径,后面挂在腰上,用手端着,一松手,就回扣到膝盖上的圈圈是革带。

革带是象征当时仕人的地位,不同的宽度不同的材质代表不同的官职和地位。

明中期革带是虚挂的,扣子在咯吱窝底下(因为衣服比较大,扣子其实已经在大概是胸部到腰部位置,革带圈过扣子。

见皇帝时,上朝时革带往后推,(由于往后推,扣子不在中间了。后面重前面轻)革带自然反起夹于腰间鞠躬作揖。

平时办公革带放下就等于我们自己把手放在自己的皮带上一样。走路一只手放在革带上,一只手一摆一摆的。加上裙摆很有官威